首頁
1
🚀 篩選
2
通知
3
策略
4
組合
5
持倉
部落格

數據品質保證?老司機的資料庫恐怖故事

一個中年工程師的血淚史:為什麼我們的數據這麼準確,其實背後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和無數個深夜的掙扎

阿哈大叔
作者
2 分鐘
284
2025年8月21日
發布日期

數據品質保證?老司機的資料庫恐怖故事

各位朋友,阿哈大叔又來分享工程師的血淚史了。今天要聊的是數據品質保證,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系統的數據這麼準確,以及... 嗯... 為什麼我的頭髮越來越少。

序章:那個讓我心臟病差點發作的夜晚

還記得 2022 年的某個深夜,我正在家裡沙發上追劇,老婆已經睡了,孩子也安靜了,一切都那麼美好。

突然,手機響了。是用戶打來的:「大叔,你們系統台積電的股價怎麼顯示負數?」

我整個人從沙發上彈起來,差點把泡麵打翻。負數?台積電什麼時候變成要給人錢才能買的股票了?

那一夜,我在電腦前坐到天亮,找出了問題:某個第三方數據源的 API 回傳格式改變了,我們的解析程式把百分比當成了股價。

從那天開始,我對數據品質的要求變成了強迫症等級。

數據品質的五大惡魔

經過這些年的折磨... 不對,是磨練,我總結出了數據品質的五大惡魔:

1. 格式惡魔:當數字變成文字

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數據格式不一致。你以為收到的是數字,結果是字串;你以為是字串,結果是 null。

真實慘案

// 你以為的數據
price: 123.45

// 實際收到的數據  
price: "$123.45"
price: "123,45"  // 歐洲格式
price: "一二三點四五" // 這個是日本朋友的傑作

我們現在有個專門的數據清理工具,光是處理價格格式就有 27 種不同的規則。

2. 時間惡魔:時區的詛咒

時間處理是工程師的宿敵。不同地區的股市有不同的交易時間,不同的時區,還有夏令時間的鬼東西。

血淚教訓: 有一次我們把美國股市的開盤時間搞錯了,結果系統在台灣時間凌晨 3 點發送「美股即將開盤」的通知。

半夜被吵醒的用戶們在群組裡罵翻天,我連續三天不敢看 Telegram。

3. 重複惡魔:一支股票變三支

數據重複也是個大問題。同一支股票可能有不同的代碼、不同的名稱,甚至在不同交易所有不同的表示方式。

實際例子

  • 台積電:2330.TW, TSM, TSMC, 台灣積體電路
  • 每個都指向同一家公司,但在系統裡可能被當成四支不同的股票

4. 缺失惡魔:數據的黑洞

最讓人頭痛的是數據缺失。股市休市、系統維護、網路問題,都可能造成數據空洞。

用戶不會管你什麼原因,他們只知道:「為什麼昨天的股價沒有?」

5. 延遲惡魔:慢半拍的悲劇

數據延遲在股市是致命的。差個幾分鐘,投資決策就完全不同了。

我們設定了嚴格的延遲監控,超過 5 分鐘沒更新數據,系統就會發警報。半夜被電話吵醒已經是家常便飯。

我們的數據品質防線

第一道防線:多重數據源

我們不會只依賴一個數據源。台股數據來自三個不同的 API,美股數據來自兩個源頭。

就像不會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一樣,數據也要分散風險。

第二道防線:即時驗證

每筆進來的數據都要經過驗證:

  • 價格是否在合理範圍內?
  • 交易量是否異常?
  • 時間戳記是否正確?

驗證規則例子

// 股價不能是負數(除非是奇怪的金融商品)
if (price < 0) throw new Error('股價不能是負數,這不是比特幣');

// 單日漲跌幅超過 50% 要特別檢查
if (Math.abs(changePercent) > 50) {
  await verifyExtremeMovement(symbol, price, changePercent);
}

第三道防線:異常偵測

我們有個 AI 小助手(其實就是一些統計算法啦),專門偵測異常數據。

如果某支股票的價格突然跳到平常的 10 倍,系統會自動標記並暫停更新,直到人工確認。

第四道防線:數據回溯

每天凌晨,系統會自動檢查過去 24 小時的所有數據,看看有沒有遺漏或錯誤。

發現問題會自動修正,並發送報告給我們。雖然經常是凌晨 4 點收到「數據異常修正報告」,但至少知道系統有在運作。

品質監控儀表板:我的血壓監測器

我們建了一個數據品質監控儀表板,24/7 監控著所有指標:

即時指標

  • 數據新鮮度:最後更新時間
  • 完整性檢查:缺失數據比例
  • 準確性驗證:與基準數據的差異
  • 一致性檢查:不同源頭數據的一致性

歷史趨勢

  • 每日數據品質評分
  • 異常事件時間線
  • 修復時間統計

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看這個儀表板,就像量血壓一樣。綠燈就安心吃早餐,紅燈就準備加班到深夜。

數據清理的那些鳥事

自動清理 vs 人工處理

80% 的數據問題我們已經能自動處理了,但剩下的 20% 還是需要人工介入。

自動處理的例子

  • 移除價格中的貨幣符號
  • 統一時間格式
  • 處理重複記錄

需要人工處理的情況

  • 公司名稱變更
  • 股票代碼調整
  • 特殊企業行為(分股、合股等)

週末的「數據大掃除」

每個週末,我們會進行一次深度數據清理:

  1. 檢查過去一週的所有異常
  2. 修正發現的問題
  3. 優化清理規則
  4. 準備下週的監控

我老婆常常抱怨:「別人家老公週末都在陪家人,你在陪數據庫。」

沒辦法,數據不會自己變乾淨啊!

用戶回饋:最真實的品質檢驗

那些讓我汗顏的發現

有時候用戶會發現我們沒注意到的問題:

用戶訊息:「大叔,0050 的股息資料好像有問題,我算了一下殖利率不對。」

結果發現是我們把除息日搞錯了。用戶比我們還認真,真的是又感謝又慚愧。

Bug Bounty:用戶當品管

我們現在有個非正式的「找碴獎勵」:用戶發現數據錯誤並回報,我們會送小禮品表示感謝。

沒想到這個機制意外地有效,我們的數據品質因此提升了不少。

技術債的還債之路

歷史包袱

早期系統設計時,我們對數據品質的要求沒這麼嚴格(主要是當時太年輕太天真)。

現在要一邊維持系統運作,一邊慢慢修正這些問題,就像一邊開車一邊換輪胎。

重構 vs 重寫

我們選擇了漸進式重構,而不是推倒重來:

  1. 新功能使用新的品質標準
  2. 舊模組逐步改善
  3. 關鍵路徑優先處理

這樣做雖然慢,但比較安全。畢竟,用戶不會因為你在重構就原諒系統故障。

成本與效益的掙扎

完美主義的代價

數據品質是個無底洞,你永遠可以做得更好,但成本也會無限上升。

我們學會了在「夠好」和「完美」之間找平衡:

  • 核心功能的數據要 99.9% 準確
  • 輔助資訊可以容忍一些小錯誤
  • 即時性和準確性之間的取捨

ROI 的計算

提升數據品質的投資回報怎麼算?

  • 減少客服投訴時間
  • 提高用戶滿意度
  • 避免商業風險
  • 工程師的心理健康(這個很重要!)

給新手工程師的建議

數據品質的三個層次

  1. 數據正確性:數據本身沒有錯誤
  2. 數據完整性:該有的數據都有,不該有的都沒有
  3. 數據及時性:在需要的時候能取得最新數據

建立品質文化

不要把數據品質當成某個人的責任,而是整個團隊的共同目標:

  • Code Review 要檢查數據處理邏輯
  • 測試用例要包含邊界情況
  • 監控要設定合理的閾值

自動化是王道

能自動化的就不要手工:

  • 自動化測試
  • 自動化驗證
  • 自動化修復(小心使用)
  • 自動化告警

結語:品質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戰爭

做了這麼多年,我深深體會到:數據品質不是一個終點,而是一個持續改善的過程。

你永遠不可能做到 100% 完美,但你可以讓系統一天比一天更可靠。

重要的是:

  1. 承認問題存在 - 不要掩飾或逃避
  2. 建立監控機制 - 及早發現問題
  3. 快速響應 - 問題發生後盡快處理
  4. 從錯誤中學習 - 避免同樣錯誤再次發生

最後,還是要提醒大家:投資有風險,數據也可能有錯誤。不要把任何一個數據源當成絕對真理,多方驗證永遠是對的。

數據品質的路還很長,我們一起努力,讓每個數字都更值得信賴。


阿哈大叔的數據品質血淚史到此告一段落。如果你也是工程師,歡迎在 Telegram 群組裡分享你的數據災難故事,我們一起療癒彼此的心靈創傷!記住,好的數據品質不是意外,是無數個深夜和咖啡換來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