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術指標大解密:老韭菜的血淚分析
各位朋友,阿哈大叔又來現身說法了。今天要跟大家聊聊技術指標這個東西。
說起技術分析,我可是有十年被坑的經驗。從最早相信「技術分析無敵論」,到後來的「基本面才是王道」,再到現在的「什麼都參考,什麼都不迷信」,這一路走來真是血淚斑斑啊。
技術指標是什麼?用人話講
很多人把技術指標講得很玄很神秘,什麼「黃金交叉」、「死亡交叉」,聽起來很厲害但其實沒那麼複雜。
技術指標就像是股價的健康檢查報告:
- RSI 像是測血壓,看股價是不是太興奮或太沮喪
- MACD 像是心電圖,看股價的脈動是否正常
- KD 像是體溫計,看股價是不是發燒了
這些指標都是從股價和成交量計算出來的,說穿了就是把複雜的價格變化用數字表示而已。
RSI:股市的血壓計
RSI (Relative Strength Index) 相對強弱指標,是我最常用的指標之一。為什麼?因為它最好理解。
RSI 的邏輯很簡單
RSI 就是看最近一段時間(通常是 14 天)股價上漲和下跌的力道對比:
- RSI = 70 以上:可能買太多了,要小心
- RSI = 30 以下:可能賣太多了,或許是買點
- RSI = 50 左右:多空勢均力敵
我的 RSI 血淚經驗
2021 年那個瘋狂的年代,我看到一支股票 RSI 掉到 25,心想:「太好了!超賣了,該買進了!」
結果咧?它從 RSI 25 一路跌到 15、10,股價更是慘不忍睹。我才知道,原來 RSI 可以「鈍化」,就是一直待在超買或超賣區不出來。
教訓:RSI 只是提醒,不是買賣信號。
RSI 的實戰應用
現在我這樣用 RSI:
買進參考:
- RSI < 30 + 股價站上重要均線
- RSI 從低點回升突破 35
賣出參考:
- RSI > 70 + 成交量異常放大
- RSI 從高點下滑跌破 65
記住,技術指標要配合其他條件使用,單一指標是不夠的。
MACD:股市的心電圖
MACD (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Divergence) 聽起來很複雜,但概念其實不難。
MACD 在看什麼
MACD 是用兩條不同週期的移動平均線相減得出來的:
- 快線(通常是 12 天均線)
- 慢線(通常是 26 天均線)
- 信號線(MACD 的 9 天均線)
就像心電圖一樣,MACD 顯示股價的「心跳」是否正常。
黃金交叉與死亡交叉的真相
講到 MACD,一定會提到黃金交叉和死亡交叉:
黃金交叉:
- MACD 向上穿越信號線
- 理論上是買進信號
死亡交叉:
- MACD 向下穿越信號線
- 理論上是賣出信號
但是!!!這裡有個大陷阱...
我被黃金交叉騙慘的經驗
記得 2022 年初,我看到某支股票出現 MACD 黃金交叉,興沖沖地買進。結果出現了什麼?
假突破!
股價漲了兩天就開始下跌,MACD 也跟著轉向。我才知道原來 MACD 有「鞭打現象」,就是在盤整時期會一直假突破。
教訓:要等 MACD 站穩在零線之上,黃金交叉才比較可信。
MACD 的實戰技巧
經過多年摸索,我發現 MACD 這樣用比較準:
- 看背離現象 - 股價創新高但 MACD 沒有,要小心了
- 零線突破 - MACD 站上零線比黃金交叉更重要
- 柱狀圖轉強 - MACD 柱狀圖由負轉正,通常是好信號
KD:股市的體溫計
KD 指標(隨機指標)是另一個很受歡迎的指標,但也是最容易被誤用的。
KD 的基本邏輯
KD 看的是股價在一定區間內的相對位置:
- K > 80:可能過熱了
- K < 20:可能過冷了
- D 線是 K 線的平滑化
就像體溫計一樣,KD 告訴你股價現在是「發燒」還是「體溫過低」。
KD 鈍化的惡夢
KD 最大的問題就是「鈍化」。在強勢股中,KD 可以在高檔待很久;在弱勢股中,KD 也可以在低檔躺平不動。
我記得 2020 年台積電大漲時,KD 一直在 80 以上,如果只看 KD 就賣掉,那真的會想哭。
KD 的正確使用方式
現在我這樣使用 KD:
強勢股:
- 不看超買,只看 K 值是否跌破 50
- 重點是 KD 黃金交叉的位置
弱勢股:
- 不看超賣,要等基本面轉好
- KD 只是確認時機的工具
組合技的威力
單一指標容易被騙,但組合起來使用效果就好很多。我現在習慣這樣分析:
多頭確認組合
- RSI > 50 且向上
- MACD 在零線之上且黃金交叉
- KD 黃金交叉且 K 值 > 50
空頭確認組合
- RSI < 50 且向下
- MACD 在零線之下且死亡交叉
- KD 死亡交叉且 K 值 < 50
轉折訊號組合
- RSI 出現背離
- MACD 柱狀圖轉向
- KD 在極端值出現反轉
技術指標的迷思破解
迷思一:技術指標可以預測未來
真相:指標只能描述過去和現在,不能預測未來。
指標是根據歷史資料計算的,就像看後照鏡開車一樣,只能參考不能依賴。
迷思二:指標越多越準確
真相:指標太多反而會互相矛盾,增加決策困擾。
我曾經同時看十幾個指標,結果每個都給不同的信號,最後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。
迷思三:有神奇參數設定
真相:沒有萬能的參數設定,要根據股票特性調整。
活躍股和冷門股適合的參數不同,大盤股和小型股也不一樣。
實戰經驗分享
台積電的技術分析經驗
台積電是我長期觀察的股票,分享一些心得:
RSI 特點:
- 很少跌破 30,通常在 35-40 就是低點
- 超過 80 要小心,但可能持續好幾天
MACD 特點:
- 趨勢性很強,黃金交叉後通常能維持一段時間
- 注意背離現象,準確度很高
KD 特點:
- 經常鈍化,不要太依賴超買超賣信號
- 重點看黃金交叉的位置
小型股的注意事項
小型股的技術分析要特別小心:
- 成交量很重要 - 沒量的突破都是假的
- 容易被操縱 - 技術指標可能是做出來的
- 波動較大 - 參數設定要調整
我們系統的技術指標功能
(又要業配了,哈哈)我們系統整合了多種技術指標:
智慧組合分析
不只看單一指標,而是綜合分析多個指標的組合信號。
背離偵測
自動偵測價格與指標的背離現象,這是很多投資人會錯過的信號。
個股特化參數
根據不同股票的特性,推薦適合的指標參數設定。
給新手的建議
如果你是技術分析新手,我的建議是:
從簡單開始
不要一開始就學複雜的指標,先把 RSI、MACD、KD 搞懂就夠了。
多做回測
用歷史資料測試你的策略,看看過去表現如何。
不要迷信
技術指標只是工具,不是聖杯。基本面、籌碼面、消息面都要考慮。
控制風險
設好停損點,不要因為技術指標顯示「超賣」就無限攤平。
結語:技術指標是拐杖,不是魔法棒
經過十年的摸索,我現在對技術指標的態度是:有用但不萬能。
技術指標像是走路的拐杖,可以幫助你更穩定地前進,但不能讓你飛起來。最重要的還是要:
- 了解公司基本面 - 這是投資的基礎
- 控制風險 - 保護本金比賺錢更重要
- 保持理性 - 不要被指標牽著鼻子走
- 持續學習 - 市場在變,技術也要跟著進化
記住,投資沒有捷徑,技術指標只是工具之一。成功的投資需要知識、經驗、耐心,還有一點點運氣。
最後還是要提醒:投資有風險,技術分析也會失效。不要把全部身家押在任何一個策略上,分散投資才是王道。
技術分析的路很長,我們一起學習,一起成長。有什麼心得歡迎在 Telegram 群組分享,但記住,投資決定還是要自己負責喔!